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首页
         > 要闻·动态 > 本地动态 > 县域传真
        诸暨:全堂杨氏:源洁流清 形端影直

        发布日期:2023-01-30 信息来源: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字号:[ ]


          全堂村位于诸暨市枫桥镇东部,枫江上游,旧属长阜乡。村中杨氏为东汉大儒杨震后裔,北宋年间迁来此地。

        全堂俯瞰修600.jpg

        晨曦中俯瞰全堂村

          杨震一生刚正不阿、治家严谨,留下着名的“四知拒金”美谈和“清白吏子孙”家训。为铭记先人教诲,后世族裔往往以“四知”“清白”作为家族堂号,全堂杨氏即以“清白”为堂号。

          杨震的“清白吏子孙”家训,以及他在遗训中提到的正直立身(“处世贵持忠厚”“必要循规蹈矩”)、惜时发奋(“须念光阴易逝”“知是窗前勤苦”)、节俭持家(“衣求蔽体”“食取充肠”)等要求,被全堂杨氏世代奉为圭臬、遵照执行。在家规家训的持续浸润下,全堂杨氏耕读传家、贤达辈出。

        家谱.jpg

        “清白堂”暨阳杨氏宗谱中对家族世系的记载

          全堂杨氏第一位着名人物是“好善嗜义”的南宋医学家杨文修(1139-1237)。文修字仲理,号佛子,他初习儒学,年纪轻轻就成为邻近读书人中的翘楚,后因母亲久病不愈而投身习医。杨文修医术精深、医德高尚,他生活简朴,却经常分文不取为穷人治病,其才能和德行为世人所称道,并得到当时大儒朱熹的赞许。

          杨文修的孙辈杨实“博综群籍,攻苦食淡”,在元延佑年间担任都奏进院、大理寺丞等职。杨实的兄弟杨宏读书天分不高,但十分注重家风家教,专心培养后代成才。他在村中铁崖山上建造“万卷楼”,作为子侄读书之所,为让儿子专注学习,杨宏撤走上下山梯子,一日三餐用辘轳传送。杨宏之子维桢遵从父训闭门苦读,于泰定四年(1327)一举登第,成为元末屈指可数的汉人进士。

        5_副本.jpg

        以诸暨非遗技艺刀画呈现的《铁崖读书图》

          杨维桢(1296-1370),字廉夫,号铁崖、铁笛道人。元末明初着名诗人、文学家和书画家,与王冕、陈洪绶合称为“诸暨三贤”。杨维桢为官清廉刚直、爱护百姓。中进士后,他被授官天台县尹。当时天台有县吏盘剥乡里,杨维桢依法惩治,并作《警雕》诗警示贪官污吏。他的作为让百姓拍手称快,但却因遭到报复被免官。后来,杨维桢又出任钱清盐场司令,当时朝廷盐税繁重,百姓苦不堪言,杨维桢见状“食不下咽”,以投印辞官的决绝表态,说服江浙行中书省准许减额三千。元末兵乱,杨维桢隐于江湖,寄情笔墨。张士诚、朱元璋等农民起义领袖听闻杨维桢名声,都曾邀请他出山辅佐,但均遭拒绝。杨维桢还责备张士诚“铨放私人不承制,出纳国廪不上输”,又赋《老客妇谣》向朱元璋表明不出仕意志。明朝开国名臣宋濂赠诗“不受君王五色诏,白衣宣至白衣还”,赞扬他不畏强权的高尚气节。

          历经时代更迭、风云变幻,全堂杨氏始终继承祖德,铭记“清白传家”“四知家风”祖训,自勉自励、清正廉洁。

        杨开渠.jpg

        习惯戴草帽穿草鞋的杨开渠教授

          如着名水稻专家杨开渠(1902-1962)毕生殚精竭虑、致力科研与教学,是我国再生稻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、四川农学院(现四川农业大学)首任院长。抗战时期,杨开渠主持的四川大学农学院稻作室潜心攻关粮食增产,使得四川粮食输出居全国各省之首。杨开渠生性节俭,平时惯穿布衣布鞋甚至草鞋,总说“穿得太好,工作起来不方便”。他一生不置私产,以身作则教育干部和子女。他给儿女零花钱时十分“小气”,却一次又一次地把工资、奖金和稿费捐赠出去,千方百计支援抗战、教育、科研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。杨开渠长居四川而心系故土,经常为家乡捐款捐物,用于赈济穷人、补助全堂村清寒子弟。

        纪念馆.jpg

        全堂村杨维桢纪念馆内景

          改革开放后,全堂杨氏族人谨遵家训,踏着先贤足迹艰苦奋斗、学习创业,尤其在文教方面涌现较多人才。如今的全堂村,是浙江省善治示范村、365bet备用在线_www.28365-365_36566666“水美乡村”,清朗乡风润泽民心,移风易俗成效斐然。为了让清廉家风代代相传,全堂村在杨氏宗祠基础上修建了“杨维桢纪念馆”,勉励后人继承和弘扬良好家风。同时,全堂村还将家风教育融入日常,在村内中小学校、文化礼堂等场所宣扬先辈廉洁事迹,将家规家训摘录于墙头牌匾等显眼处,使得家风传承润物无声,清白传家、清廉持家的良好氛围得到持续强化。






    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